巴西人民的“千年大计” |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134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巴西利亚的故事
文字:钦天监 | 制图:孙绿 | 编辑:顾八荒
提到巴西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足球王国、热情似火的桑巴女郎、激情的狂欢节、流油的巴西烤肉、富饶的热带雨林。
当然还有糟糕的治安状况,希望与失望共存的贫民窟以及史上最令人尴尬的奥运会。
你是我见过最差的一届东道主。
但对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还可能是这样的:
好了,划重点的时候到了,里约热内卢的确是巴西首都,只不过——是前任。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建都。 1956年巴西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下令兴建巴西利亚并从里约热内卢迁都于此。
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
迁都之始
为何要迁都巴西利亚?这首先要从巴西的地缘结构说起:
巴西地形
巴西的地缘结构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热带雨林茂密的亚马逊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以及高原边缘的沿海低地。亚马逊热带雨林并不适于人类居住。
巴西高原内部山丘、土岗、高台地之间起伏平缓,大多在海拔600—800米之间,称为“桌状高地”,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相对较高的开发价值。但巴西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地势较低的区域深处内陆且与亚马孙平原相邻。东部有高高的脊状山岭,在里约热内卢到圣多斯一带,形成了大西洋沿岸大峭壁。大峭壁背负高原,面对大洋,从大西洋中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铜墙铁壁屹立在大洋彼岸。
大西洋峭壁
这种特殊的地缘结构使得自海而来的移民大多居留在高原边缘的沿海低地,使得沿海低地开发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继而逐渐形成了以里约和圣保罗为代表的沿海城市。以里约和圣保罗为代表的沿海城市集中了巴西绝大多数的国家和社会资源,沿海和内陆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严重的贫富差距使得大量人口持续不断的涌入东部沿海的狭小低地,位处其中的首都城市里约热内卢不堪重负,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高原边缘的沿海低地
疏解城市功能,缓解城市压力势在必行,这与北京向外疏解城市功能的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北京市向首都周边疏解非首都功能而巴西选择了直接迁都。造成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里约热内卢所处的东南沿海低地面积狭小且发展较早,周边缺乏足够的疏解空间。因此索性将首都功能剥离,通过政治中心的迁离削弱里约对人口的吸引力。
此外,从国家发展和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讲,巴西高原内部矿产资源丰富但发展程度较低,是巴西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板块;将首都迁至此是将有效带动巴西高原内部的发展,也是巴西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宣示。里约滨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缺乏防御空间,一旦爆发战事将面临严重威胁,因而将首都迁至位处内陆的巴西利亚,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
内陆与沿海发展上的巨大差距
新城之诞
巴西利亚的历史源于一个梦。在巴西有这么一个传说:一天晚上,慈幼会的圣徒博斯科(The Salesians of Don Bosco)做了关于一座梦幻城市的梦。在这位圣人的梦中,这座城市有20个平行的街道,如乌托邦一般值得世界上所有城市效仿。"这座城市将很好地引领一个国家的发展,所有来往的客人都有充足的牛奶和蜂蜜品尝"。
而巴西利亚的建设就被认为是来自于这个梦。自从18世纪中期以来,里约热内卢一直是巴西的首都,但建设一座新城作为巴西首都的想法一直存在于巴西社会的讨论中。然而寻常人家搬家乔迁新居尚是家中大事,国家迁都更是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直到二战后,才真正提上议程。
“巴西利亚之父”——儒塞利诺·库比契克‘’
战后的年代对于巴西人民来说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那时的巴西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当时的总统是欧里科加斯帕尔·杜特拉,再他之后的下一任总统便是被称为“巴西利亚之父”的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并加强对各州的控制,决定在巴西中部高原建立一座现代化城市。巴西利亚建设之前,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城市设计比赛”,设计师卢西奥-科斯塔的作品被采用。其方案将两条主要干线交叉在一起,按照地形把其中的一条变成弧线,整个城市如同一架朝向东南方的飞机,寓意巴西正迎着朝阳展翅飞翔。
巴西利亚规划图
巴西利亚位于戈亚斯高原,海拔1100米,气候温和。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几乎正好处于巴西的地理中心。为了建设好这座新都,库比契克挑选了20世纪最好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来帮助他设计和建设这座城市。
卢西奥·科斯塔负责城市规划这一块,而主要建筑的设计任务则被交给了奥斯卡·尼迈耶(包括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大教堂等),同时负责景观设计的是罗伯特·布雷·马克斯。
巴西利亚的总设计师:卢西奥·科斯塔
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
景观设计师罗伯特·布雷·马克斯
从1956年到1960年,这座城市在41个月内建设完成,短短三年时间,巴西人民便在一片荒野上建设出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1960年的4月21号,巴西利亚完成了落成仪式,并在第二天正式开放投入运行。
1962年,巴西利亚,工人对即将完成的的办公楼进行最后的修补。
理想之城
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完全是按照科斯塔的构想完成,是科斯塔个人理念的结晶。科斯塔深受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他巧妙地结合地形,将城市整体布局设计成飞机形状。
“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三权广场,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 。“机身”是城市的中轴线,为一条长8千米、宽250米的东西向大道。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三足鼎立。“前舱”是政府各部大厦、广场和大教堂;“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等;“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是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再向后是小型工厂。“ 机翼 ”为住宅区 。“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为中央商业区,设有超级商场、银行、邮电大厦、国家剧院、大饭店等商业服务设施。
大飞机头部
生活区之间隔着绿地,或者花圃和丛林,四季常青。主轴线东端主要布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城内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安置区”,银行区、旅馆区、商业区、游乐区、住宅区,甚至修车都有固定的区位。为了保证大飞机的城市布局不被破坏,巴西政府严格限制对于主城区的开发利用。城内不准建新住宅区,居民只能尽量分布在城外的卫星城里居住。
大飞机:巴西利亚
大飞机: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不仅布局精巧独特,其城市的标志建筑也新颖别致,寓意丰富。巴西利亚未来主义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担纲城中主要建筑的设计工作,国会大厦、总统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总统官邸、大教堂等,皆是尼迈耶之手笔。
三权广场上手执钢钎的铜人塑像,纪念上千万巴西利亚的建设者们。
巴西利亚大教堂呈伞形,既像罗马教皇的圆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
圣徒博斯科蓝色教堂
“两碗一筷子”的巴西国会大厦
巴西外交部:伊塔马拉蒂宫
“凝固的音乐”:库比契克大桥
城里没有古迹遗迹,没有繁华喧闹,但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得巴西利亚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巴西利亚市政府十分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使得巴西利亚成为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绿色之都
新城之忧
科斯塔和他的设计团队以革命性的规划理念和仿佛来自未来的建筑造就了这新都。对飞机般的城市轴对称城市布局,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布。居住、工作、娱乐严格区分,通过四通八达的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大道构成的交通系统进行衔接。
以多栋公寓楼组成的“superblock”为居住单元,在这里政府官员和各国大使将和劳动者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每四个“superblock”,设有一个教堂、一座中学、一家电影院、一家活动俱乐部以及足够孩子们玩耍的公共空间。在“superblock”之间有一些低层建筑作为商业设施。巴西利亚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厂,布置在城市的西端。整个城市处处彰显着理性、平等和刻意构造的秩序。也正因为这种一开始刻意的空间上的宏大设计,为巴西利亚以后出现的种种城市问题埋下了伏笔。
大尺度小区,帝都人民熟悉么?
当时的项目选举委员会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确认了科斯塔“宏大”的设计。当时便有人声称,“很明显,巴西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城市。”
严格的功能分区
这样的城市设计并没有很好的考虑深处其中的人的复杂需求,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把整个城市人为分割为行政、文化、居住等区域,甚至会细分汽车修理区、酒吧区、仓库区等,这给市民造成了极大不便。如果一个市民需要修理他的汽车,他就需要设法把自己的汽车运到专门的汽车修理区,即使他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在6、 70年代,由于日常生活上的极其不便,巴西很多政府公务员周末都会驱车逃离巴西利亚,选择去里约热内卢度假。
两名男孩穿过高速公路
科斯塔很早便意识到了汽车将极大的改变改变城市生活,因而在设计中将巴西利亚打造成了一座汽车的城市,高速路网甚至与整个巴西相连。但规划之中仅仅考虑了机动车辆通行道路和高速公路,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造成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也缺乏能让公众聚集的街道,没有繁忙的街角和道路两旁充满生气的橱窗商店。甚至这座城市里没有合适的会客场所,市民们通常只能约客人们在家中见面。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
堵城
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中预计2000年人口容量应为60万人。可事实上到千禧年来临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高达200万人。设计容量与实际人口总量的巨大差异,日常生活的不便。使得无论是贫民还是高收入者,都不愿意住在这座城里,而宁愿住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或在郊区建造别墅,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郊区化问题。
巴西利亚规划城区与周边庞大的卫星城
巴西利亚周围形成十数个卫星城,仅超过10万人口的就有5个。这些区域是实际规划之外的区域,而巴西利亚规划区域中的居住人口却低于设计容量。一方面这座城市2000年时已经挤满了200万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巴西利亚人都居住在规划之外的区域,而非规划好的市中心。这种矛盾使得巴西利亚的城市问题愈发严重,逐渐走上了里约和圣保罗等城市的老路。
距巴西利亚中心城区不足20公里的棚户区
结语
巴西利亚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在规划史上却像一颗灿烂的烟火般,光芒四射后迅速黯淡。对于旅游至此的游客来说,这是个充满惊喜的城市。而对于生活于此的居民来说,巴西利亚光鲜外表之下,则是更多的是漫长的通勤时间,拥堵,生活不便的无奈。
究其原因,是巴西利亚设计之初的过于理想化符号化以及对城市的过度规划和对其未来发展的估计不足。但是需要指出,对于一件事物的评价应将其置身于它所在的时代。这座城市仍然有它成功的地方。首先它代表着巴西人的荣耀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代表巴西人对平等和秩序的美好社会的追求。其次这座城市作为国家的枢纽,成功地引入了大量的国家资源,把巴西内陆和沿海地区联系了起来,加速了巴西内陆地区的发展。
在1950年,巴西人进行了对城市建设的伟大实验,虽然它没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但是它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并未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中国人民的“千年大计”是可以取得历史性成功的。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